锦江区简介

中文名称

锦江区

外文名称

Jinjiang District

别名

锦江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西南地区

下辖地区

16个街道

政府驻地

书院街街道书院南街47号

电话区号

028

邮政区码

610011

地理位置

成都市中心

面积

61.12平方千米

人口

56.64万(2017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春熙路、大慈寺、塔子山公园、合江亭、三圣花乡

车牌代码

川A、川G

GDP

1034.77亿元(2018年)

锦江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东南部,西北与青羊区相连,西部位临锦江、府河与武侯区相望,东与成华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相依。锦江区 - 地理环境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濯锦之江冠名的锦江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商务商业区。自唐宋以来,便因“百业云集、市廛兴盛”而饮誉川西。区域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余万人,现辖16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锦江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雨量充沛;年无霜期大于30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日照时数1239小时,年日照率为28%,相对湿度82%。近年来,锦江区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02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成都市区(市)县目标考核先进区,在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蓝皮书中,锦江区被评为全省综合竞争力第一名。2006年,全区实现GDP260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口径财政收入2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6亿元,同比增长3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7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63亿元;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0.3:36.1:63.6。锦江区充分发挥中心商业商务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先导区的目标,着力打造商务锦江、时尚锦江、创意锦江、数字锦江。加快建设中心商业区,提升优化传统服务业;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中介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总部经济。目前:全市甲级写字楼50%集中在锦江;五星级酒店66%以上集中在锦江。引进了荷兰皇家壳牌、法国家乐福、日本索尼、香港汇丰等47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锦江。现在,全区驻有各类地区总部及其分支机构169家,其中跨国公司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和代表处75家。以构建“和谐锦江”为目标,锦江区坚持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因地制宜打造了“五朵金花” ,解决了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就地市民化的问题。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医疗救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网络和充分就业体系,全面实现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受到了前来视察的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新时代的锦江人,正以无限的热忱、开放的胸怀、优美的环境、周到的服务,诚邀四海宾朋到锦江作客,到锦江发展。锦江区 - 自然条件锦江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C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雨量充沛,年无霜期大于30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日照时数1239小时,年日照率为28%,相对湿度82%。锦江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成都市花卉、蔬菜、肉、蛋、奶、鱼、禽等鲜活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锦江区 - 行政区划锦江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东南部,西北与青羊区相连,西部位临锦江、府河与武侯区相望,东与成华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相依。区域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余万人,下辖16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16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督院街街道办事处、盐市口街道办事处、春熙路街道办事处、书院街街道办事处、合江亭街道办事处、水井坊街道办事处、牛市口街道办事处、龙舟路街道办事处、双桂路街道办事处、莲新街道办事处、沙河街道办事处、东光街道办事处、狮子山街道办事处、柳江街道办事处、成龙路街道办事处、三圣街道办事处。16个街道办事处分布图:1 - 盐市口街道办事处(电话:86677390)2 - 春熙路街道办事处(电话:86653174)3 - 督院街街道办事处(电话:86720760)4 - 书院街街道办事处(电话:86612297)5 - 合江亭街道办事处(电话:86616595)6 - 水井坊街道办事处(电话:84469475)7 - 牛市口街道办事处(电话:84530594)8 - 莲 新街道办事处(电话:84510896)9 - 双桂路街道办事处(电话:84533980)10 - 龙舟路街道办事处(电话:84511021)11 - 东 光街道办事处(电话:84410152)12 - 沙 河街道办事处(电话:84790759)13 - 狮子山街道办事处(电话:84781449)14 - 成龙路街道办事处(电话:84794646)15 - 柳 江街道办事处(电话:85912951)16 - 三 圣街道办事处(电话:84675391)锦江区 - 历史沿革成都市锦江区地处成都市城区东南部,西北与青羊区相连,西部隔锦江、府河与武侯区相望,东与成华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相依。属地为古华阳县城及其近郊,华阳县始置于唐代。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在成都县城偏东置蜀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名华阳县,其县城及近郊为南河以北的区域。自此,一城两县共治的状况持续达1200余年。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置成都市政公所。1928年,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华阳县城区归市辖。1953年置东城区,1955年望江区并入东城区。1990年底东城区撤销,其主体部分改置锦江区。锦江区 - 经济商贸2003年成都市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主攻工业化、带动产业化、推动城市化”,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三个转变”,与时俱进、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全区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一、综合2003年,我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56143万元(因财税体制改革,故无同期可比基数),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764万元,增长32.5%。地方税收完成36404万元,同比增长29.1%;上划中央两税85341万元,同比增长29.8%。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1.3%。2003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现价)138.18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45.02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91.88亿元,增长12.7%。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9%、32.6%、66.5%。与2002年相比二产业比重增加了0.8个百分点,三产业减少了0.8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日趋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5273元,同比人均净增4738元,增长15.5%。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比2002年有较大提高,经济结构较合理。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达4.78亿元,同比增长32.5%,高出GDP增幅18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4亿元,增长24.5%;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9.98亿元,同比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26元,增长12.5%;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291元,比去年增加2641元,同比增长18%。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53.14亿元,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4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10.3667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6312亿元,增长15.9%。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为38.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二、农业2003年,全区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省首届花博会为契机引导土地合理流转,打造“红砂村花乡居民”品牌,扩大花卉、无公害蔬菜、优质生姜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土地流转面积2345亩,全年花卉面积达9703亩,实现花卉产值6574万元,比去年增长53.95%,逐步形成了以三圣乡红砂村为中心,以“花乡农舍”为主题的集花卉生产经营、休闲观光旅游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琉璃乡潘家沟村、江家堰村、大安桥村发挥蔬菜种植优势,推广生态、科学的种植技术,形成了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优质生姜为主的产业基地,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比去年同期增长25%,产量增加了26%。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19997万元,同比增长6.05%。农业增加值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4426元,同比增长12.5%。2003年末,全区实有耕地面积21813市亩。农村劳动力26076人。农村全年用电量达6984万千瓦小时,同比净增460万千瓦小时。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766吨,同比减少237吨,减少27.75%。三、工业和建筑业2003年,全区在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工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年全口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1.81亿元,同比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16亿元,同比增长27.6%。实现利税总额达24.27亿元,同比增长27.9%;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0.07%,超目标值3.1人百分点。四、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4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7.59亿元,增长11.65%;技术更新改造投资7.90亿元,同比增长48.39%;房地产开发投资23.75亿元,同比增长46.80%;其它投资0.25亿元。五、商贸和招商引资2003年,我区“商贸强区”战略进一步深化,商贸中心城区地位进一步巩固。以成都市启动中央商业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完善商业基础设施,调整商贸业态,丰富商圈功能,着力打造城市核心功能区。红星路下穿遂道和步行街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春熙路商圈的档次,优化了商贸结构。全年实现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19.41亿元,同比增长13%;餐饮业实现25.71亿元,增长11.74%;其它实现14.87亿元,增长55.3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亿元;集体实现12.98亿元;个体私营实现47.46亿元;股份制实现46.3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36.01亿元。 2003年,我区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上海和深圳设立驻外招商局,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0.9亿元,同比增长45.3%,引进区外到位资金42.01亿元,同比增长30%。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4个,合同引进外资15778万美元,同比增长237.2%;到位外资6493万美元,达目标270.5%。出口创汇5095万美元。六、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2003年,我区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全面提速。仁恒广场、香格里拉大酒店项目,加快了指挥街、状元街片区和水井坊片区的改造;华润东湖市政公园和“翡翠城”项目进展顺利;东大街拓宽改造、秀水园拆迁安置建设全面完成,大慈寺、沙河铺片区拆迁进展顺利;石胜路基本形成通车能力,老成仁路改扩建工程B段全面完工,A段施工正抓紧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旧城改造效果显著,实现拆迁81.55万平方米,建设122.78万平方米,盘活闲置楼盘21.15万平方米。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着力打造“三个首选区”(投资创业、发展环境、生活居住),全年共新增绿地24.17公顷,新建绿化广场12500平方米。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了830户雨(污)水分流整治,河道两岸60余户养殖场拆除和河道疏淘工作;三环路建成带状绿地1050亩,块状绿地3000亩;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6分贝以内,城区交通干线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内;饮用水质达标率为98%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82.2%;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大于90%;工业废水排放率为100%;危险废物处置率为100%。七、教育、科技、文化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实施,启动了城乡教育统筹工作,两乡小学教育划归区教育局管理,实施了两乡代课教师的清退工作。2003年末我区中小学校累计34所,其中:小学26所、中学8所。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小学生26053人,毕业学生4380人,毕业升学率100%;中学生在校5011人,毕业学生1623人,普高毕业率100%。专任教师达1837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365人,中学教师472人。3-5岁幼儿入园率达97.5%。区财政安排75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了2400平方米校舍排危工作。2003年组织实施市及市以上各类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4项,其中,国家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实施区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7项,其中,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项目12项、重点农业和社会事业科研项目15项。2003年,我区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学习型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广场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春熙放歌广场文化活动”被中央文明办列入“精神文明创建新方法10例” 。 八、卫生、体育、人口以非典防治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突发性传染性疾病预防和应急机制,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运行机制,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医疗站的基层卫生网络,群众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区共投入非典防治专项经费860万元,未发生一例临床诊断非典患者和一例疑似病人,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2003年全区共有综合专科医院20家,床位3978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达3092人,其中医生1331人。全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8.62/十万以下,四苗接种率97%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新生儿入保率达100%。2003年全区加快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全年建成32条全民健身路径,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活动场所。2003年末,我区行政区域面积62.24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39.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74万人,农业人口4.27万人。2003年全区共出生1701人,死亡2672人,人口出生率4.35‰。计划生育率达97.19%,人口死亡率为6.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9‰。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民政事业全区大力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市政府93号令,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区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7738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000人;征集基本养老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金、生育基金、工伤基金、综合保险基金共计6647.68万元;发放基本养老金4824万元,社会化放率100%;制定实施了《成都市锦江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14.56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86万元;向388名学生发放帮困助学金28.95万元、164名贫困生发放书本费和杂费3.32万元,为381户特困残疾人家庭每户每月发放50元专项补助金,为31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居民给予货币补贴;改善了580户直管公房住户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建成锦江社区教育中心;完成56个社区宽带信息网络主干工程建设;完成重点道路沿线村民饮用城市自来水工程2981户、11642人。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成为2003年全市唯一成功创建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我区在全市率先将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8349名村民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770名村民参加了医疗保险,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十、人民生活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291元,比去年增加2641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26元,同比净增492元;农民可支配收入4086元,同比增加259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3%和46%。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锦江区 - 文化产业锦江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及区位优势作为成都市“首善之区”的发祥地,锦江区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商业传统。首先,“锦江”二字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诗情元素,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金字招牌;其次,集商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酿酒文化、藏书印刷文化、蜀锦文化、陶瓷文化等多种文化单元为一体的锦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锦江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区总体目标(2006-2010)定位为“到2009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成都市总体规划框架内,着力巩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地位,打造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区,建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区。”可以说,锦江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资源层次多样,有以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以印刷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条完整、关联产业比较集中的传媒产业聚集的产业集群;有以春熙路、盐市口两大商圈为中心,以金融、商务、商业、餐饮、娱乐、通讯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为支撑的商贸经济带;有以中国古董、古籍图书、书画、手工艺制品等为代表的物化传统文化的文化区域东大街的“古玩城”以及大慈寺、水井坊等文化品牌,在全市乃至全国独树一帜。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锦江区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多彩,这里是中国古老的烧酒之乡、商贸之乡、壁画之乡、纸币之乡、藏书印刷之乡、蜀锦之乡、陶瓷之乡、川剧之乡、川菜之乡、书院之乡。这里有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的诞生地——交子街、号称“天线丛林”的著名千年古刹——大慈寺、有展现四川千年酒文化历史的“水井坊”、号称“中国的左拉”的著名现代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还有“成都市艺术中心”、“锦城艺术宫”、“川剧艺术中心”、川剧博物馆、西南影都、王府井影城等全市闻名的文化艺术重地。这些是全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可资利用的创意资源锦江区可资利用的创意资源,也比较多,有多处有特色的创意资源。●以东大街的“古玩城”为代表的艺术和文物交易业(含旧书交易业等)。●以博瑞等为代表的现代印务业,全区正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成都日报印务中心、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公司、四川新华彩印等为代表的现代印务业和印务物流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印务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档次,打造“中国成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全市甚至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以西南影都、王府井影城等为代表的全市闻名的电影、文化休闲基地。●以多种智力开发服务部门或团体为代表的咨询机构,如三圣街道办事处辖区“五朵金花”的画家村,以及博士团等。●以“成都市艺术中心”、“锦城艺术宫”、“川剧艺术中心”为代表的音乐、表演艺术等。锦江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状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创作及表演、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广告会展、工艺美术、建筑设计、企业策划、项目策划等。英国政府所属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则于1998年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据上述定义,锦江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其数量应颇可观,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两位数;而从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来看,应是工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批发零售业(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业(艺术中心、影剧院等)在增加值中三分天下的局面。当然,在时装设计、互动休闲软件、出版、软件等创意产业的行业,锦江区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薄弱。锦江区 - 社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新跨越”的工作思路和我区“主攻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加大我区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提高我区工业化水平,推进我区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如下:一、引进对象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行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世界以及国内知名公司、财团、产业基金投资等影响较大的项目(均指生产型工业企业)及上述企业的国内总部或办事机构。二、生产型工业企业的准入条件(一)印刷业;乳制品、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及配套产业;医药制品业以及其他符合一类工业用地进入条件的行业。(二)投资密度(每亩投资额)不低于150万元,同时企业按占地面积核算每亩的年税收不低于10万元。三、对新引进的工业企业的扶持措施(一)对在我区设立的属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且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年收入70%以上的企业,自企业入驻之日起至2010年,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其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并享受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二)对入驻的年纳税总额在5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企业,自纳税年度起5年内,可逐年分别安排数额不超过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四税之和地方实得部分的100%、100%、80%、60%、40%用于扶持企业的发展项目,在现行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五年内,符合区政府扶持条件的企业,经审批后,对其上缴的税收可继续由区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资金予以扶持。(三)对年度纳税总额分别达到200万元、500万元、8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将对企业扶持资金中的不超过20%、30%、40%部分,用于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经营班子,最高限额分别不超过5万元、15万元、30万元。(四)对随项目进入成都并在本市范围内购房的人员,由区财政安排相当于其个人缴纳税收地方实得部分用于扶持购房。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子女入托、入学、城市户口待遇等问题,可由区政府协调解决。(五)对企业入驻我区前期所成立的相关筹备小组,经区政府研究,可由区政府无偿提供办公场地,同时由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指派专人,协助工业开发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办理相关手续。(六)企业入驻后,对其实行办证“零费制”。涉及企业的投诉报区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投诉中心。(七)企业入驻的用地优惠政策,按照锦府发〔2003〕46号文件执行。属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以及特别重大的工业招商项目(指在全省、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居产业龙头地位、特大规模),经政府专题研究,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通过会议纪要的方式给予更大支持。四、对工业企业引进者的奖励(一)注册奖引进的工业企业或项目在本区纳税,且企业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由区级财政对引进者按注册资金的3‰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引进的外资工业企业在外资到位后,对引进者按到位注册资金4‰(最高不超过30万元)进行奖励。(二)纳税奖对引进的工业企业或项目在第一个财政纳税年度内纳税达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引进者,由区财政按入库税收地方实得部分的16%(最高不超过10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挂牌奖重大工业项目按锦府办〔2004〕46号文件标准给予引进者一次性奖励。五、对我区引进工业项目的有功单位及人员的奖励对我区引进工业项目的有功单位及人员采取表彰和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次性嘉奖。(一)招商专项奖励对新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亿元以上)的单位,经区长办公会认定,分别对引进外资工业项目的单位奖励8万元,对引进内资工业项目的单位奖励6万元;对新引进一般工业项目(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单位,经区长办公会认定,分别对引进外资工业项目的单位奖励6万元,对引进内资工业项目的单位奖励4万元;对新引进上述工业项目的参与单位,经区长办公会认定,奖励1-2万元。(二)税收归属新引进的工业项目所产生的税收,全部计入引进街乡;有协作街乡的,根据贡献大小由区政府研究决定税收分成比例。(三)目标分值奖励对新引进工业项目的单位,由区目督办会同区外经局认定,引进一个重大工业项目加4分,参与单位加1分;引进一个一般工业项目加2分,参与单位加0.5分。(四)特别嘉奖对引进特别重大的工业项目的单位及有功人员,由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后,在全区通报嘉奖。六、奖励申报程序对工业企业引进者的奖励由申报单位填报《新办企业引进者奖励金申请表》,并附新办工业企业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国、地税)复印件,重大工业项目应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申报表》 ,交区招商投资服务中心(区外经局内)。对我区引进工业项目的有功单位及人员的奖励由申报单位填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申报表》,并附新办工业企业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国、地税)复印件及重大项目招商工作表彰奖励的请示,交区招商投资服务中心。有关表彰奖励经区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审定并报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后,由区财政统一安排经费给予奖励。对引进特别重大的工业项目的单位及有功人员的嘉奖,由区对外开放领导小组提交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后,在全区通报。七、有关事项(一)对中介单位和其他法人单位(国家政策规定不能列入奖励范围的除外)的奖励,按以上政策执行。(二)在计发奖励金时,按有关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三)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实施,若遇国家政策调整,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执行。(四)本意见由区外经局负责解释。锦江区 - 交通建设锦江区公路网经过不断的建设提高,基本上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为主骨架,县乡道、专用道路与之配合衔接的公路网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加、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土地开发利用的日益加强、使原公路网络已经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必须对现公路网进行调整,根据社会经济、城镇布局等特点进行新的公路网规划,以适应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公路网规划层次锦江区公路网由部分贯通区域的主骨架道路,乡村道、专用道路组成,不同层次的道路承担不同的交通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自成体系。但是,道路网络的相互连通,使不同的道路共同承担同样的运输功能而具有较强的连通性、相关性、协调性、系统性、整体性。根据各体系的功能,把锦江区公路网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贯通整个区域的对外联系的干线公路。第二层次:联系周边区县和区内各片区的县道及县内道路。 第三层次:乡道。包括各产业园区、新居工程、农民聚居点道路。 根据不同道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第一层次的公路作为锦江区的主骨架公路网络;第二层次的县道、县内道路为次骨架公路网络,其强化主骨架公路的交通辐射功能,保证区内各片区的快速连通,是区域范围内承上启下的便捷交通联系;第三层次乡道,是加强通达深度的基础道路网,同时为产业发展、新居工程、乡村酒店工程、音乐艺术村工程服务。公路网规划布局锦江区公路网规划的第一层次,根据区域未来交通需求预测,规划第一层次除“三纵三横”外,需新增加对外连接通道,新增加6条主干道,里程24.6公里,分别为成万路、十洪大道西延线、成仁路快速通道、机场路东延线锦江段、万科路(暂定名,原5号公路)、大安园专用道路。第二层次为县道和县内道路,目前县道布局基本较完善,路网结构较合理,布局保持现状不变。第三层次乡村道。包括锦江区规划的十大工程区区内道路和现有乡村道。新增加乡道为十大工程区道路共61.39公里,2010年全区乡村公路里程长度达到147.45公里经以上规划,到2010年,锦江区公路规划总里程206.267公里,新增里程86.39公里(公路网规划布局见附表2 )。 规划道路说明主干道1.成仁路快速通道。该路起于三环路,止于绕城路,道路全长3.5公里,宽40米。计划2005年开工建设,2008年建设完成。2、成万路。东起成龙路(万福村1社),西至成仁快速通道,全长约7.2公里,宽度8米的成万路(第一期实施至万福村村委会,长约1.7公里)。道路建设涉及我区万福村1、6、7、8、10组。道路建成后可解决约800户,2500人的出行问题和带动周边3000亩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并将“荷塘月色”与“花乡农居”连接起来。计划于2005年建设,2007建成。3、十洪大道西延线。东起成龙路(十洪大道口),西至成仁快速通道,全长约5.6公里,宽度20米的十洪大道西延线。道路建设涉及我区原曾家坡村2、3组,驸马村2、3、4、5组,幸福村7、8组,江家堰村4、5、7、8、9组。道路建成后,可解决约900户,3000人的出行问题和带动周边约4200亩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经济发展,并将“花乡农居”和建成的“东篱菊园”、“江家菜地”有机地连接起来。计划于2007年建设,2010年建成。4、机场路东延线锦江段。起于府河,止于老成渝路,道路全长5公里,宽40米。计划2006年建设,2009年建成。5、万科路。起于老成渝路花果村,止于成龙路。全长1.8公里,宽20米,计划于2007年建设,2009年建成。6、大安园专用道路。起于琉大路中和界,止于大安桥村熊家大堰。全长1.7公里,宽20米。计划于2005年建设,2006年建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乡村道路1、“东篱菊园”道路。全长3.1公里,宽7.5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2005年底建成。2、“江家菜地”观光道路。全长5.67公里,宽7.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2006年建成。3、“荷塘月色”环形道路。全长3.331公里,宽7.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2006年建成。4、“花乡农居”(红砂村新社区)道路。总长8.8公里,宽5.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2005年建成。5、“幸福梅林”道路。为推动幸福村的发展,实施幸福梅林道路工程,全长9.653公里,宽7.5米,2006年建成。6、“工业集中发展区”道路。总长6.785公里,宽20米,2008年建成 。7、大安桥村道路。为大安桥农民居住新村修建道路6.5公里,宽7.5米,2008年建成。8、汽车主题公园道路。修建园区道路6.6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4.1公里,宽20米,四级公路2.56公里,宽7.5米,2006年建成。新居工程、农民聚居点工程道路三圣街道办事处、柳江街道办事处分别为11.4公里、10.064公里。公路网规划的实施锦江区规划公路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建设项目多,建设周期长,必须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对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宏观调控,分阶段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如下:(2)锦江区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资源开发和城镇规划的实际需要和规划公路项目的重要程度是分期实施的重要条件。(3)锦江区公路网的建设必须与成都、四川,西部、国家公路网的建设保持协调和同步。(4)在规划项目的建设规模和远期交通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网效率、社会效益、地区发展、建设环境等因素,根据公路建设投资、干线公路的连通性、公路网的总体最大效益,合理安排项目的实施年限,争取项目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步骤相适应。(5)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重点建设国省道路的连接路、锦江区市内的城市道路、各城镇(镇、乡)之间的横向通道,在较短的时间内首先完善主骨架公路网,形成通道路网,带动沿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先导作用。(6)抓住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的历史机遇,加快“五朵金花”、工业集中发展区、城市新社区的路网建设,在财政上投入、建设序列上予以优先安排,尽快形成产业园区区内、区外的快速通行路径,以充分发挥公路网的整体运营效益。(7)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和远粗近细的原则,提高整个公路网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公路网建设资金估算 锦江区公路网规划期为5年,规划项目技术等级高、需要建设资金多,主要参照近期成都市各级公路建设的实际基本造价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估算新(改)建工程项目造价分别为:城市道路I级2100万元/公里、一级公路1000万元/公里、二级公路450万元/公里、三级公路280万元/公里、四级公路150万元/公里,经粗略测算求得(静态投资)“十一五”期间锦江区公路网建设总投资为59703万元,平均每年约11941万元。公路网建设资金对策目前公路建没资金来源大体分为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国内外贷款和社会集资四个方面。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来源,争取国家对公路交通建设的优惠政策是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的关键。 1、通过道路的建设改善道路沿线的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提升土地开发价值,吸引投资增加锦江区的财政收入,形成公路建设强有力的经济来源。2、通过引入具有实力的公路建设单位,筹措民间资金全额投入到公路建设中。政府通过以道路建设带来的产业发展回报逐年偿还建设资金的方式,减轻公路建设前期投入压力,可使规划目标推进更快。 3、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投资应列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确定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比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行政策倾斜。4、服从全市交通的战略规划,争取将规划道路的建设资金纳入全市公路建设预算的总盘子中,采取上级补助一点,地方自筹一点的方式多渠道融资,解决规划项目的资金缺口。公路网综合评价一、通过实施本次规划,到2010年,锦江区公路总里程206.267公里,新增里程86.39公里,公路网密度332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以主干道为骨架,以县道、乡村道为支持的公路网络体系,起到了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二、通过实施本次规划,为锦江区城市一体化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实施新增的7条主干道,完善锦江区对外联系的通道。三、通过实施产业园区及农居集中居住区道路建设,改善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本次公路网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完善的公路网运输体系能够有效地缩短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扩大区域间的社会经济交流,为发达地区向较为落后地区辐射创造条件,有利于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有利于农村的农业经济改变传统封闭、落后的面貌,向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也会极大地提高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五、促进土地利用开发、推进城市化进程。公路交通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从公路运输的发展实践看,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公路的发展有着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的紧密关系。随着道路交通现代化发展,强化了县级公路的服务功能,提高了道路两旁土地利用开发的价值,缩短了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时空距离,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六、减轻城市交通压力、调整城镇布局结构。公路运输网络能够合理调整城市的产业平面布局和空间布局,通过出行需求的诱导,分散和疏导交通需求,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实现交通需求在道路网的合理、均衡分配。在交通供给走廊形成分散的城镇,根据需求与供给调整城镇布局结构。交通运输网络是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是进行城镇体系布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完善的公路运输体系缩小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为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会带动新的城镇群体的出现和原有城市的扩展,调整区域城镇体系的布局。实施公路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1.进一步加强前期工作。为了提高整个公路网建设的科学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克服建设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基本的建设程序,作好项目建设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及工程报批工作,做到统筹安排、优化工程设计。2.充分依靠各级政府,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改变过去单纯由交通部门独家办交通的状况。建立起政府牵头、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办交通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3.继续争取对公路建设更多更优惠的政策。争取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征地、拆迁、物资供应、沿线土地开发、税收、贷款等工作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路网建设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解决建设工作的难点问题,并与周边区、市、县协调处理好同一路线的规划实施问题。4.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采用BT等模式进行交通建设资金筹措。5.严格项目工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6.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造价,节约投资,提高效益。7.做好规划后期及建成后公路网的维修与养护,保证公路网的正常运营,充分发挥公路网的运输功能及社会效益。8.注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减少国土占用,加强公路沿线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载体资源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