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简介

基本概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其向东可进入四姑娘山风景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和黄龙、九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朝南可进入情歌的故乡——康定和泸定桥、海螺沟冰川公园;往西还可进入大香格里拉环线,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承接点和主要景区之一。丹巴县幅员5649平方公里,境内高山对峙,峰峦重叠,峡谷深邃,景色独特。丹巴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60米,距州府康定137 公里,距成都368公里。全县总人口61000余人,辖14个乡1个镇,是一个以藏、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丹巴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古碉·藏寨·美人谷”“东女国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天然地学博物馆”等旅游形象品牌已成为了丹巴的代名词。著名的甲居藏寨、墨尔多神山、中路石棺墓群、莫斯卡格萨尔石刻、党岭自然风光,梭坡古碉群以及极富传奇的十三角古碉等旅游资源也在县域内争相辉映,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地形地貌丹巴县东西最宽86﹒9公里,南北最长105﹒7公里,属岷山邛崃山脉之高山区,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切割高山,立体地貌显著,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境内峰峦叠嶂、峡谷幽深, 丹巴县地势西南高,东南低,全县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相对高差为4120米,所以又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丹巴县自然气候丹巴县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呈垂直带分布。山顶与河谷的气温相差24℃以上。年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温度4.4℃,8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2.4℃。每年12月开始至次年3月,4500米的高山路面会结冰,无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资源丹巴属川西峡谷的一部份,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青藏高原季风型气候影响,气候呈典型的立体气候,特殊的地质构造,发达水系,使丹巴的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金、银、铅、锌、铜、铂族、镍、白云母、花岗石、石灰石、等20余种,在已探明的矿床中,特大型矿床1处,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16处。杨柳坪铂镍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二,半扇门乡关洲硅矿会储量就高达15亿吨。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县林地358.5万亩,草地228.3万亩,耕地11万亩,其它用地249.6万亩。森林覆盖率29.2%,植被覆盖丹巴县率41%。植物资源丹巴县是西南地区重点林区,生态环境良好,植物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植物基因库。植被群落从低海丹巴县拔到高海拔分为6个类型,其植被主要成垂直分布,共有草本植物342种,木本植物57科,119属、223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桦木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丹巴县檀木;药用植物有227种,主要有无花果、党参、贝母、天麻、当归。常见经济木有苹果、梨、花椒、核桃、杜仲、厚朴等。森林植物产品丰富,有松茸、羊肚菌、黄丝菌、猴头菌、大脚菇、木耳等几十种可食用、药用的野生菌和野生食用植物。动物资源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30余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主要保护动物有白唇鹿、胡兀鹫、藏酋猴、黑熊、马麝、白臀鹿、藏原羚、獐、盘羊、白马鸡、鹦鹉、藏马鸡、锦鸡、旱獭等。种养业资源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种养业发展迅速。1、种植业中主要有花椒、核桃、苹果、梨、天麻、杜仲、粮食作物等。丹巴的“金冠”、“红冠”、“红星”苹果获国家、省优质证书。被列为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县之一。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青稞、豆类、油菜、蔬菜等作物,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2、养殖业资源丰富。有广阔的草地资源和品种繁多的饲养资源。主要有牦牛、犏牛、绵羊、山羊、猪、鸡等,特别是野生动物养殖和繁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野生动物的培育和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水利资源丹巴处于长江上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溪沟密布,多达131条,大金川河、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在县城附近汇入大渡河,流域面积4721平方公里,水利资源极其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386万千瓦,境内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涉猎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大类,17个亚种,30个小类。有奇异壮丽的自然景观,有旖旎瑰丽的民族风情,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历史文化,是四海嘉宾休闲度假、探险旅游、回归大自然的最佳去处。1、自然旅游资源。独特而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变质岩水系,勘称“地质百慕大”,已成为国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形成了维我独有的河流景观,气象景观,自然风光。2、历史文化资源。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美人谷”之称,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悠久,有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中路、梭坡古碉群,有天人合一,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的嘉绒藏族民居.有新时期时代古石棺群,土司官寨,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内涵丰富丹巴县的嘉绒民族风情,有不同旋律、不同情调、不同寓意的锅庄、嘉绒藏戏、嘉绒藏族多姿多彩的服饰,精彩的弓箭舞及赛马等传统文体活动,有顶毪衫和抢头帕等颇为独特的丹巴嘉绒藏族婚恋习俗,还有特色浓厚的传统婚礼和丧葬习俗。3、社会旅游资源。有每年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的墨尔多山庙会;农历四月初八的转山会;农历十一月十二日的嘉绒藏历年;还有观花节、燃灯节丹巴县、赏花节、咂酒节等。4、旅游商品资源。旅游商品资源十分丰富,有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土特产品和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当地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5、产业旅游资源。有初具规模的干水果基地,苹果、梨、核桃、花椒等果园众多,观光农业独具特色,别有情趣。农作物由于气候差异,形成成熟期差异,有着“人间四月芳芬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象,有独具特色的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历史沿革置县时,根据丹巴的藏名翻译而来,故名丹巴。秦、汉为西羌领地。丹巴县隋为嘉良夷地。唐置东、西喜良州,隶雅州,后被吐蕃所据。宋仍置东西嘉良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置革什扎安抚司和巴底安抚司。康熙四十一年(1702)置巴旺安抚司。乾隆三十九年(1774),巴旺、巴底安抚司升为宣慰使司。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章谷屯,隶懋功(今小金县)屯美诺直隶厅。民国2年(1913)康定辖属的鲁密章谷24寨连同丹东、巴旺、巴底置丹巴县。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建立了丹巴县苏维埃(又名格勒得沙)政府和大桑区、巴丹巴县旺、巴底、丹东、城内、连耳、聂呷、半扇门乡苏维埃政府。民国库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辖4区、15乡、1镇。县治章谷镇,距州府康定137公里,距省府成都368公里。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丹巴县辖1个镇、14个乡:章谷镇、格宗乡、水子乡、边尔乡、梭坡乡、丹东乡、巴底乡、岳扎乡、巴旺乡、太平桥乡、聂呷乡、半扇门乡、中路乡、东谷乡、革什扎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5753人,其中: 章谷镇 7849 、巴底乡 5004 、巴旺乡 2735 、聂呷乡 3238、 革什扎乡 4960 、边耳乡 1772、 丹东乡 1209 、东谷乡 3109、 水子乡 3302、 格宗乡 3866 、梭坡乡 3144、 中路乡 2873 、岳扎乡 4119 、半扇门乡 4497 、太平桥乡 4076。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丹巴县辖1个镇(章谷)、14个乡(水子、东谷、格宗、中路、革什扎、边耳、丹东、巴旺、聂呷、巴底、半扇门、岳扎、太平桥、梭坡)。2005年9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32号)批准,同意丹巴县中路乡更名为东女谷乡。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碉楼历史丹巴的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称“邛笼”。秦汉时期,“邛笼”的营建者冉马龙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地区,分布在岷江上游一带,即现在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到隋唐时代,这种碉楼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丹巴的碉楼也源自羌碉,但其宏大的规模,非丹巴县凡的气势,千姿百态,已远非羌碉所能比拟。丹巴的碉楼建筑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之分。高度以10米、20米逐渐发展到30米、35米。碉楼功能较多,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关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守备而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碉叫“风水碉”,此处,还有警碉、界碉、房中碉等等。据藏文经书记载,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嘉绒藏区仅有三座 13角碉,丹巴境内就有两座,至今它们仍挺立于藏寨碉楼之间,气势雄伟,坚如磐石,虽经历千年风雨洗礼却神态依然。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山石、泥、麻筋、木头等。麻筋由红麻杆或青稞杆、麦秸秆制成,将麻杆砍成寸段,捶绒即成麻筋,和在泥中,粘性很强。碉楼由上下左右大小石料组合,错缝修砌,棱角分明,表面光洁,如刀砍斧劈。千百年来,古碉经受了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却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依而不倒,有的弯曲为弓而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鬼斧神工,精妙绝伦。古碉的每一个角,每一块石头,每一铲泥巴,都是藏族先民用血汗所铸,同时也写下了藏族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风土人情风情节丹巴的选美节又叫风情节,每年10月26日至28日举行,2001年选出了一朵金花,二朵银花,五朵石榴花,还要选出一朵康巴之花,个个美艳群芳。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县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古朴动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锅庄、具有典型民族丹巴县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构成了丹巴县丰 富多彩、特色突出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里也是开展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最佳去处。传统歌舞、戏剧与体育丹巴嘉绒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十分丰富,其中以丹巴锅庄、弓剑舞最具民族特色。民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是整个藏族服饰中颇具代表性的,服饰多是用氆氇、呢子、毛料等上品料制作,上衣外套分大领和小领,也有长装和短装。外套的衣领、袖口等处镶有水獭皮、豹皮。领口、袖口均用金丝缎镶边。着装一般分为盛装和便装,用于不同的季节的场合。婚嫁与丧葬习俗藏族青年男女通过节日,耍坝子、庙会、转经、跳锅庄、对山歌等形式来结交异性朋友,有的地方还至今流行着顶毪衫、抢头帕等古老风俗。丹巴美人丹巴出美人,世所公认,特别是来自丹巴美人谷的美人特别多,她们不怕风吹,不惧日晒,艰苦的体力劳动之余,稍加梳洗,便气韵毕现,曲线天成。天生的冰肌玉肤似乎永远含烟凝碧;瘦长而丰腴的体态似乎永远婉转有致,劳动的打磨没有使其粗糙、变形,反而更增加了健美的必备要素。大凡“美人谷”的女孩,不管身在乡村还是走出大山,几乎不施粉黛,不用华丽的衣饰去装扮。丹巴之所以出美人,可能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水土、种族有一定的关系。也许还有其它原因,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亲自去看一看。丹巴“墨尔多庙会”在丹巴县城东北面,小金沟下游,有一座高耸入云,风光秀丽的山峰,名叫格尔隆山,相传,山下有位坚强勇敢,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藏族青年。他曾为吐蕃王朝所招,率兵远征,打击巴尔布的入侵,班师回朝,凯旋而归。后人为了敬仰他的忠勇,把格尔隆山改名为墨尔多山,并在山脚下建庙宇给他塑像。从此以后,墨尔多山成了苯教的大自在神山,墨尔多将军成了嘉戎地区守护神。藏区群众每逢农历七月初十——墨尔多将军神诞辰日,从各地云集墨尔多庙,参拜墨尔多将军,进香还愿,转墨尔多神山。“七月十”自然也就成了嘉戎地区一年一度的“墨尔多将军会”。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清王朝平定金川之乱后,岳钟琪部郭刚将军及其部属,曾参拜墨尔多庙,并动员士卒引小金河水,在庙前修建建鱼塘,供善男信女放生用,以求福免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丹巴县修复了坍塌的庙宇,恢复了这一传统的民间节日,并增加新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内容,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客商,游览墨尔多神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洽谈商留合作项目,促讲丹巴县对外开放。嘉绒藏历年时间:农历11月12日地点:丹巴县城及主要景区介绍:丹巴自古以来就有过嘉绒藏年的习俗。嘉绒年既有别于藏历年,又不同于内地春节。嘉绒年是纪念当地驱魔降妖的英雄阿尼各尔东而沿袭下来的节日。一般在农历11月期间,具体过年时间,巴底、巴旺、革什咱等地稍有差异。巴底一带在农历11月12日至16日,巴旺、革什咱等地则在11月1日至15日。年节期间,除各家庭或家族都要依次延请喇嘛、贡巴念经祀祭阿尼各尔东外,藏家山寨的碉房均得用白灰浆粉刷一新;家家户户则面要满柜,酒要满坛,水要满缸,柴要满棚;外出者此时一般都得回家过年。经济概况甘孜州建州60年来,历届丹巴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和特色资源,依托项目抓发展,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经济素质和效益全面提升,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丹巴县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集体创作出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改革画卷。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改革开放以后,丹巴逐渐推行生产责任制,到1988年全县农村7942户农民全部实行了包产、包干到户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产值大幅增长。全县有耕地面积80394亩,主要分布在河谷和半高山地带近年来,上百个大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带来了农业大发展、大增收的春天;4000多套太阳能设备扮靓乡村风景;1600余口沼气池“点燃”农民的新生活。天麻野生抚育、蔬菜大棚种植、甜樱桃试种成功唱响科技兴农的时代强音;酿酒葡萄基地和蔬菜、豆薯、水果基地的全面建成引领全县农业走上产业化道路;近百家规模庞大的猪、牛、羊、鸡等良种家禽养殖场遍布全县农村,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向更辉煌的明天。2009年,建设酿酒葡萄种植基地3000余亩,葡萄酒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已顺利酿造出白兰地、干红等优质葡萄酒。工业生产效益大幅提高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丹巴县共实施矿业地质勘探项目13个,先后引进和建成协作白镍公司、丹巴县有色金属浮选厂、美河金矿等11家工矿企业。实现了矿产资源的规模化开发、精深加工和就地增值。2009年,矿业总产值达9450万元,是1978年的10倍。工业增加值达到9213万元。建州前,甚至是改革开放以前,丹巴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还不足5000千瓦。如今,柯里电站、半扇门电站、陡水岩电站等15座水电站28台机组共同服务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总装机容量达19728千瓦。革什扎河、小金河、东谷河三条流域总装机容量为67.2万千瓦的5座电站已全面开工。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各条小河流水电开发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2002年起,丹巴县深入挖掘风土文化、自然景观、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旅游价值,旅游产业以它独特的优势得到惊人的发展。丹巴藏寨古碉群列入国家申遗清单,藏族石砌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功举办几届的中国四川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跃进四川十大名节行列,更是成为吸引中外游客潮涌丹巴,推动丹巴旅游业不断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元素。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县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旅游经营单位近200家,直接从业人员近千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到2006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亿多元,开展了文化体育休闲广场、滨河公路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体育休闲广场、演艺中心已投入使用,机关办公、市民文化生活条件有效改善。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完成聂呷、中路景区旅游公路建设,完成了革什扎、梭坡等乡旅游路、桥建设,新建、改建乡村公路509公里。累计投入5260万元,相继建成竹巴水渠、中路大堰、格呷新村取水等农村重大水利建设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了覆盖全县70%的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广大农牧区行路、饮水和用电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了通信扶贫工程,通信及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综合覆盖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了总投资近500万元的6个试点村“十大项目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近年来,累计投入6714.5万元,完成了3所中学、16所中心校、10所完小和部分校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认真执行国家扶贫助学政策,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709万元。到目前,已经完成所有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县在校学生高达960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近年来,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维修和改建卫生院15个、村卫生室55个,县疾病控制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甲居等重点旅游景区急救中心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农牧民参合总人数达48668人,参合率达98.1%。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100%;全县15个乡镇全部配备宣传文化流动服务包;“美人谷演艺中心”、“文化服务包”、“服务中心”、“农村书社”等基层文化阵地犹如雨后春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计生工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计划生育率达99.63%。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09年,实施扶贫开发、以工代赈资金项目351个,投入资金9648.3万元,完成新村扶贫工程38个,实施住房解困工程,解决1140户5472人的住房难问题;实施农村扶贫解困项目,农村贫困人口中已有3974户17883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积极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救助工程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解困活动,转移和输出劳动力6900人,培训农民工1726人。多渠道筹集配套资金,全面启动6项“富民安康”工程建设,完成11类57项“惠民行动”项目。同时,全面完成了县政府承诺的各项为民办实事项目。2009年,完成巴底乡甲斯关、边耳乡党岭定居房建设74户,占年度计划的123%,篷内设施设备已全部发放到位。行政区划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Danba Xian513323626300县人民政府驻章谷镇2004年,丹巴县辖1个镇(章谷)、14个乡(水子、东谷、格宗、中路、革什扎、边耳、丹东、巴旺、聂呷、巴底、半扇门、岳扎、太平桥、梭坡)。风景旅游丹巴县交通便利,四条油路四季通达。气候宜人,环境舒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文化积淀深厚,中路古遗址表明数千年前嘉绒藏族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石室建筑文化,自古便有“千碉之国”的美誉。嘉绒藏寨依山而卧,白色主调与绿茸般的背景巧妙搭配,把神秘的古老风水丹巴县学说与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人称“童话世界”。丹巴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神奇美丽,“天然盆景”、党岭风光,集雪山、森林、海子、温泉、草甸于一体;墨尔多神山,纳山、水、林、崖、洞108圣景于一炉,是休闲度假、探险旅游、回归自然的最佳去处。 东谷八美,巴郞山以西,让你领略不一样的高原之美,视野开阔,夏季满目翠绿,繁花似锦,而到了10月底则杨树一片金黄。在清晨和傍晚时分,远处的山峦和田园村寨又在阳光下变换着奇妙的光影魔术。古碉是嘉绒地区藏民族先民们的建筑杰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丹巴县有“千碉之国” 的美誉,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游两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处耸立着无数的古碉建筑。据资料介绍;鼎盛期的丹巴碉楼不下3000座,一个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试想当初在深切河谷两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气势是何等的壮观!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县境内仅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项、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顶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乡散存32座。现存古调最早修建于唐代,最迟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时。古碉具有丹巴县千百年的历史,历经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倚,却不倒塌,有的甚至弯曲如弓,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堪称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古碉为片(丹巴县乱)石夹泥砌成,棱角笔直,墙面 光滑,下宽上窄,面随高度增加而内收。古碉一般高20余米,最高达50m,内建楼层十 余层至二十余层,每层可容纳10余人,每座碉容纳百余至二百余人。这些古碉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从形状上可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但以四角碉为主。从功能上可分为家碉、界碉、寨碉、风水碉、烽火碉、官寨碉,军事防御碉、通讯预警碉等。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战争期间,由于当地碉堡林立,清军久攻不下,于是将一批俘虏和工匠带到北京香山专门修建这种碉堡以供研究、演习攻击战术, 因此至今在北京香山仍然保存着一些同样由片石砌成的古碉而当时的俘虏和工匠也便留了下来,他们的后代在房屋建筑上还保留着部分嘉绒藏族民居的特点.古碉是嘉绒藏族先民高超精湛的片石砌墙技艺的典型代表,曾有历史学者根据林立的碉群,作出了“疑其碉群即嘉良古都”的结论。关于古碉至今仍然有许多尚未揭开的谜等待着人们去考证和研究。

中文名称

丹巴县

外文名称

Danba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

章谷镇、格宗乡、水子乡等

政府驻地

章谷镇

电话区号

0836

邮政区码

626300

查看更多信息

获取投资政策
一键获取
来自选哪儿数据中心
招商机构
产业园区
政府机构
载体资源
土地数据

报告定制

更多

投资咨询

投资反馈

咨询热线:400-168-6016

留言咨询

姓名

手机号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